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>>新闻中心

公司资讯

行业动态

常见问题

德诺嘉电子工程师:射频芯片:无线通信的 “信号中枢”—技术解析与应用实践

发布日期:2025-08-26 15:02:04浏览次数:53

射频芯片(RF Chip)是无线通信系统的 “信号翻译官” 与 “传输桥梁”,核心使命是实现高频电信号的收发、调制解调与信号优化,将基带芯片处理的数字信号转化为可通过天线传输的射频信号,同时接收外部射频信号并还原为数字信号。从手机通话到卫星通信,从物联网传感到汽车雷达,所有无线连接场景的信号传输,都依赖射频芯片的精准运作。

射频芯片测试.png

一、射频芯片的核心特点:适配高频信号的 “专属能力”

射频芯片的技术特点围绕 “高频信号处理的稳定性、纯净度与高效性” 展开,是其区别于其他芯片的核心优势:

1. 高频信号处理能力

可稳定处理 300kHz~300GHz 的高频信号(覆盖中波、短波、微波、毫米波等频段),适配不同无线通信协议需求 —— 例如 5G 手机射频芯片需支持 Sub-6GHz(3.5GHz、4.9GHz)与毫米波(24GHz、28GHz)频段,物联网芯片需覆盖 LoRa(868MHz)、NB-IoT(1.8GHz)等低功耗频段,高频处理能力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前提。

2. 低噪声与高线性度

低噪声系数(NF:接收端集成低噪声放大器(LNA),可将天线接收的微弱射频信号(可能低至微伏级)放大,同时将自身噪声干扰降至最低(典型 NF 值<1.5dB),避免噪声掩盖有用信号,保障通信质量;

高线性度:发射端功率放大器(PA)需具备高线性度(常用 P1dB 压缩点、三阶交调点衡量),避免因信号放大导致失真,防止对其他频段产生干扰,符合无线通信的电磁兼容(EMC)要求。

3. 小信号放大与大功率输出平衡

接收链路需实现 “微伏级信号→毫伏级信号” 的低噪声放大,发射链路则需完成 “毫伏级信号→瓦级信号” 的大功率输出(例如 5G 基站射频芯片输出功率可达 50W),芯片内部通过多模块协同,在放大效率与信号纯净度间实现平衡,避免大功率输出时产生杂散信号。

4. 多频段与多协议兼容

现代射频芯片多支持 “多频段集成” 设计,例如手机射频芯片可同时覆盖 2G(900MHz)、3G(2100MHz)、4G(1.8GHz)、5G(3.5GHz)频段,无需额外增加芯片数量;同时兼容 TD-LTE、FDD-LTE、NR 等多种通信协议,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场景的无线连接需求。

射频芯片测试座.png

二、射频芯片的工作原理:无线信号的 “收发闭环”

射频芯片的工作流程围绕 “信号发射” 与 “信号接收” 两大链路展开,以手机射频芯片为例,核心原理可分为以下步骤:

(一)信号发射链路:数字信号→射频信号

基带信号输入:基带芯片输出的数字信号(如语音、数据)先经 调制器处理,通过 ASK(幅移键控)、FSK(频移键控)或 QAM(正交振幅调制)等方式,将数字信息加载到高频载波信号上(例如 5G NR 协议常用 64QAM 调制);

信号放大与滤波:调制后的射频信号先经 驱动放大器初步放大,再通过 带通滤波器滤除杂波(仅保留目标频段信号),避免干扰其他信道;

大功率输出:滤波后的信号进入 功率放大器(PA,放大至满足天线传输的功率水平(手机发射功率通常为 1~23dBm),最后经 天线开关切换至发射天线,将射频信号辐射到空气中。

(二)信号接收链路:射频信号→数字信号

微弱信号接收:天线接收空气中的射频信号(强度可能低至 - 100dBm 以下),经天线开关进入 低噪声放大器(LNA,在最小化噪声干扰的前提下,将信号放大至可处理水平;

混频与解调: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进入 混频器,与芯片内部 本地振荡器(LO产生的基准信号混合,将高频信号降至中频(IF)或基带频率(例如将 28GHz 毫米波信号降至几百 MHz 中频),降低后续处理难度;

数字信号还原:中频信号经 解调器反向解析,去除载波信息,还原为基带数字信号,最终传输给基带芯片处理,实现语音、数据的接收。

(三)核心控制逻辑

芯片内置 “射频控制器”,实时监测信号强度(通过 RSSI 模块)、频段切换需求,动态调整 PA 输出功率、LNA 增益,确保在不同通信环境(如室内、户外、高速移动)下,信号收发始终稳定 —— 例如在信号强的区域降低 PA 功率以节省功耗,在信号弱的区域提升 LNA 增益以增强接收灵敏度。

射频模块测试座.jpg

三、射频芯片的适用环境:无线通信场景的 “全面覆盖”

射频芯片的适用环境与无线通信需求深度绑定,其环境适应性设计围绕 “抗干扰、耐温变、低功耗” 展开,核心应用场景包括:

1. 消费电子领域

智能手机 / 平板:需在 - 20℃~60℃的常温环境下,支持多频段 5G/4G 通信、Wi-Fi2.4GHz/5GHz)、蓝牙(2.4GHz),射频芯片需具备小体积(适配手机轻薄设计)、低功耗(延长续航)特性,例如高通骁龙 X75 5G 射频芯片,可集成 100 + 频段,支持毫米波与 Sub-6GHz 双模;

可穿戴设备:如智能手表、耳机,需在 - 10℃~50℃环境下,支持低功耗蓝牙(BLE)、NB-IoT,射频芯片需极致小型化(封装尺寸<5mm×5mm)、超低功耗(待机电流<1μA),例如 Dialog DA1469x 系列蓝牙射频芯片。

2. 物联网(IoT)领域

智能家居 / 工业传感:如智能电表、温湿度传感器,需在 - 40℃~85℃宽温环境下,支持 LoRa868MHz/915MHz)、Sigfox868MHz)等低功耗广域网(LPWAN)协议,射频芯片需具备长续航(电池寿命可达 10 年)、抗工业电磁干扰(EMI)能力;

车联网(V2X:需在 - 40℃~125℃车规级温域下,支持 C-V2X5.9GHz)、4G/5G,射频芯片需耐振动(符合 ISO 16750 振动标准)、高可靠性(MTBF100 万小时),例如恩智浦 S32V234 车规射频芯片。

3. 通信基础设施领域

5G/6G 基站:需在 - 30℃~70℃户外环境下,支持大功率(50W~100W)、多通道(8T8R/16T16R)射频信号收发,芯片需具备高线性度(三阶交调点>45dBm)、耐高温(采用陶瓷封装散热),例如华为巴龙 5000 基站射频芯片;

卫星通信:需在 - 55℃~125℃极端温域下,支持 Ku/Ka 频段(12GHz~30GHz),芯片需抗辐射(总剂量辐射>100krad)、低损耗,例如铱星通信采用的 Skyworks SKY13350 卫星射频芯片。

4. 汽车电子与航空航天

汽车雷达:如毫米波雷达(24GHz/77GHz),需在 - 40℃~150℃高温环境下,实现高精度距离测量,射频芯片需具备高频率精度(频率误差<1ppm)、抗燃油 / 化学品腐蚀;

航空航天通信:如飞机卫星电话、航天器测控,需在 - 65℃~150℃、高真空环境下,支持 S 频段(2GHz~4GHz),芯片需耐冲击(符合 MIL-STD-883 冲击标准)、长寿命(>15 年)。

wifi射频模块探针测试座.JPG

四、射频芯片的封装技术:高频信号的 “物理防护盾”

射频芯片的封装核心目标是 “降低寄生参数、减少信号损耗、屏蔽电磁干扰”,因为高频信号对封装的寄生电感、电容极为敏感,微小的参数变化都可能导致信号失真或衰减,主流封装类型包括:

1. 射频专用封装(RF-Specific Packages)

RF QFN(射频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):底部集成大面积接地焊盘与屏蔽罩,寄生电感<0.5nH、寄生电容<0.2pF,可有效抑制电磁辐射(EMI),适用于手机、物联网等小型化射频芯片(如高通 QPM5675 5G PA 芯片,封装尺寸 3.5mm×3.5mm);

RF LGA(射频栅格阵列封装):采用阵列式焊点设计,引脚密度高(可达 100 + 引脚),支持多通道射频信号传输,寄生参数低且散热性好,适用于基站、雷达等大功率射频芯片(如 ADI AD9371 射频收发器,封装尺寸 12mm×12mm)。

2. 晶圆级封装(WLCSP)

直接在晶圆上完成封装,无需切割后组装,封装尺寸与芯片裸片接近(如 1.2mm×1.2mm),寄生电感<0.3nH,信号损耗<0.1dB,是可穿戴设备、毫米波雷达等极致小型化场景的首选(如德州仪器 AWR1642 毫米波雷达芯片,WLCSP 封装尺寸 4mm×6mm)。

3. 模块级封装(SiP:System in Package)

将射频芯片(PALNA、混频器)与被动元件(滤波器、电感)集成在同一封装内,形成 射频前端模块(RFFE,减少外部走线带来的信号损耗,寄生参数一致性高,适用于 5G 手机、车联网等多频段场景(如村田 Murata 5G RFFE 模块,SiP 封装集成 10 + 射频器件)。

封装与射频性能的关联

寄生电感过大会导致射频信号相位偏移,影响调制解调精度;

寄生电容过大会增加信号衰减,降低发射功率与接收灵敏度;

屏蔽罩缺失会导致芯片自身辐射干扰周边电路,同时易受外部干扰,因此射频封装必须具备电磁屏蔽能力(常用镍铜合金屏蔽罩,屏蔽效能>60dB)。

射频芯片测试座.JPG

五、射频芯片的测试体系:保障信号质量的 “关键验证”

射频芯片的测试核心是 “验证高频信号收发的准确性、稳定性与兼容性”,需覆盖电性能、射频性能、可靠性等维度,而德诺嘉电子(Denojia)的射频芯片测试座,是测试环节的核心支撑设备,可解决高频测试中的 “接触不稳定、信号损耗大” 痛点。

(一)核心测试项:聚焦射频性能指标

射频性能测试

发射端测试:输出功率(验证 PA 的最大功率与功率控制精度,如 5G PA 需支持 - 40dBm~23dBm 可调)、频率误差(衡量 LO 的频率准确性,误差需<0.1ppm)、杂散辐射(测试非目标频段的干扰信号,需符合 FCC Part 15ETSI EN 301 511 标准,杂散功率<-54dBm);

接收端测试:噪声系数(NF,衡量 LNA 的噪声水平,手机射频芯片 NF 需<1.5dB)、接收灵敏度(最小可接收信号强度,如 5G NR 接收灵敏度需<-105dBm)、线性度(三阶交调点 IP3,需>-10dBm,避免信号失真);

调制解调测试EVM(误差向量幅度,衡量调制信号的失真度,5G NR 64QAM 调制 EVM 需<3.5%)、星座图(直观展示调制信号的分布,验证信号纯净度)。

可靠性测试

温度循环测试(-40℃~125℃循环 1000 次,验证温变下的射频性能稳定性)、湿热测试(85℃/85% RH 持续 1000 小时,检测封装密封性)、振动测试(10Hz~2000Hz 振动,模拟运输与使用中的冲击),符合 JEDEC JESD22MIL-STD-883 标准;

寿命测试(常温下满功率运行 10000 小时,监测 PA 功率衰减、LNA 噪声系数变化)。

电磁兼容(EMC)测试

辐射发射测试(RE):测量芯片辐射的电磁能量,需符合 CISPR 22FCC Part 15 标准(如 30MHz~1GHz 频段辐射<40dBμV/m);

辐射抗扰度测试(RS):验证芯片在外部电磁干扰下的工作稳定性,需符合 IEC 61000-4-3 标准。

(二)测试方法与标准

射频芯片测试需遵循国际通用标准,同时依赖专业射频测试仪器,具体流程如下:

测试环境:需在屏蔽暗室(屏蔽效能>80dB)或射频屏蔽箱内进行,避免外部电磁信号干扰测试结果;

测试仪器

信号发生器(如 Keysight N5183B):产生精准的射频载波与调制信号;

频谱分析仪(如 Rohde & Schwarz FSV30):测量射频信号的功率、频率、杂散;

矢量网络分析仪(VNA,如 Agilent E5071C):测试射频链路的增益、反射系数(S 参数);

功率计(如 Tektronix TCPA300):精准测量 PA 输出功率;

测试流程

通过芯片测试座将射频芯片与测试仪器连接;

发射端测试:信号发生器输入基带信号,频谱分析仪测量芯片输出的射频信号参数(功率、杂散、EVM);

接收端测试:号发生器输出微弱射频信号,芯片接收后还原为数字信号,基带测试仪分析接收灵敏度与噪声系数;

可靠性测试:将芯片安装在芯片测试座上,放入高低温箱、湿热箱,持续监测射频性能变化。

LGA30pin射频芯片测试座.JPG

(三)德诺嘉电子射频芯片测试座的关键应用

德诺嘉电子的射频芯片测试座针对高频测试的核心痛点设计,是保障测试准确性与效率的核心设备,其关键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

低寄生参,确保信号无失真

采用镀金铍铜触点,接触电阻<30mΩ,寄生电感<0.1nH、寄生电容<0.05pF,高频信号(如 28GHz 毫米波)传输损耗<0.2dB,避免测试座自身参数影响射频性能测量(例如测试 5G PA 输出功率时,低寄生可确保功率计读数误差<0.1dB);

触点采用弹性结构设计,压力均匀(50~100g / 触点),确保长期测试中接触稳定,信号波动<0.05dB(解决传统测试座因接触不良导致的测试数据漂移问题)。

多封装兼容,适配全场景测试

支持 RF QFNRF LGAWLCSP 等主流射频封装(如 QFN 2mm×2mm~10mm×10mmLGA 8mm×8mm~20mm×20mm),可通过更换适配座实现不同芯片的快速切换,无需重新搭建测试系统,适用于研发阶段的多型号射频芯片性能验证(如手机射频前端模块的 PALNA 芯片测试);

针对毫米波芯片(如 77GHz 雷达),测试座内置屏蔽腔,屏蔽效能>70dB,避免外部干扰影响毫米波信号测试(如测量雷达芯片的距离分辨率时,屏蔽腔可确保测试误差<0.1m)。

高可靠性设计,支撑量产与长寿命测试

外壳采用耐高温 LCP 材质(耐温 - 55℃~200℃),触点耐磨损(插拔次数>10 万次),可承受高温老化箱、湿热箱的极端环境,适用于量产阶段的批量测试(如物联网射频芯片的出厂筛选,单日可测试 1000 + 芯片);

内置接地弹片,与芯片接地焊盘紧密接触,接地电阻<10mΩ,可有效抑制测试过程中的电磁干扰(EMI),确保杂散辐射测试、EMC 测试的数据准确性(如测试 FCC Part 15 杂散时,接地良好可避免测试座引入额外杂散信号)。

射频芯片是无线通信的 “信号中枢”,其高频处理能力、低噪声特性、多频段兼容设计,决定了无线连接的质量与效率;而封装技术为射频性能提供物理支撑,测试体系(含德诺嘉电子芯片测试座)则是保障芯片可靠性的 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随着 5G-A、6G、毫米波雷达、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,射频芯片将向 “更高频段(如太赫兹)、更高集成度(全集成 RFFE)、更低功耗” 方向发展,而测试设备也需同步升级,以应对高频、多通道、高精度的测试需求 —— 德诺嘉电子等企业的测试座技术,正为射频芯片的研发与量产提供关键支撑,推动无线通信技术向更广阔的场景延伸。

 


13715149812